專家談塑料業:必須重構關鍵共性技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科技創新的主戰場。一時之間,“中國制?025”、“中國工?.0”成為激動人心的熱詞,受到舉國關注??5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推進實施“中國制?025”,以實現制造業升級。會議審議通過《綱要》,此綱要被譽為“中國版工業4.0規劃”。我國塑料業發展的難度何在,挑戰何在?李北光認為,必須邁過重構關鍵共性技術這個坎
業界對“中國制?025”非常期待。編制這個規劃的背景,一是順應國內外大勢,二是制造業自身發展的要求。當然,這項規劃也備受支持,由工信部會同質檢總局、發改委共同編制
在這項規劃框架中,指導思想是創新發展,主線是信息技術和制造業的融合,基本方針是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還有“三步走”的戰略:到2025年邁入制造強國行列,指的是進入第二方陣的行列;?035年整體達到世界制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指的是介于德日之?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制造強國前列
相對于德國工?.0,我國的“四基”——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元器件零部件、先進基礎工藝、產業基礎技術,還是一大短板。中國是制造業大國,但是大而不強。創新能力不強,實際上是價值鏈不賺錢,這導致外匯消耗大。質量出現問題,是因為技術不行,這導致產品的市場形象不佳。競爭力不強也是技術問題,使得一方面資源利用率低,另一方面不得不利用比較優勢,這導致整個產業結構偏向資源消耗型,鋼鐵就是這樣
工業或者制造業,不但為社會提供各種必需的消費品,也為各產業的發展提供生產工具,比如機床。每一次生產工具的重大變革都會引起產業結構甚至是世界格局的變動,更不用說制造業還要為國防建設提供武器裝備。所以,制造業是皮,服務業是毛。制造業是主體,要強國富民,必須發展制造業
發達國家也有這個認識。金融危機之后,制造業再次成為各國競爭的焦點。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提出再工業化、制造業回歸,也確實出臺了一些重大舉措。比如,美國2009年推出“美國復蘇與再投資法案”,2010年又推出“制造業促進法案”,2011年推出“先進制造業伙伴關系(AMP)”計劃、“美國制造業創新網絡計劃”,2012年推出“美國制造業復興計劃”。此外,日本、德國、英國、法國都出臺了各自的計劃
從短期來看,美國的制造業回歸確實是為了拉動經濟,恢復就業。但制造業是科技創新的主戰場。因為制造業的外流,美國的創新能力已經受到了影響甚至下滑,為此,美國推出計劃要繼續保持制造業的創新領導力
當然,印度、巴西、哥倫比亞等國,包括我們的周邊國家,都在利用比較優勢進行發展。中國面臨來自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雙向擠壓。所以,“戰場”的爭奪呈白熱化。大家都開始聚焦于此,貿易保護主義也在增強
從國內形勢看,中國步入新常態,以中高速增長和結構的持續優化為主要特征,資源環境的約束不斷強化,勞動力要素成本不斷上升,投資和出口明顯放緩。過去那種依靠要素投入來實現規模擴張的外延式增長模式難以為繼。調結構轉型升級,時不我待。所以,我們提出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這也是必然選擇
從技術大勢來講,新一輪的科技革命產業變革,制造業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導致制造模式理念、技術體系、價值鏈發生重大變化。規則改變了,意味著“戰場”也可能轉移。我們已經錯失了前幾次工業革命,這一次必須抓住
現在,中國受“四基”的長期制約。一是價值鏈,最掙錢的環節不給你,再就是國家安全、軍事安全。不過,這得客觀看待
一方面,需要承認技術發展的客觀規律,我們的技術創新、人才積累,確實還需要很長的過程。另一方面,在體制機制上,創新體系不完善,最核心的是國家層面的關鍵共性技術缺失,進而影響企業作為技術創新主體的發揮。這就需要政府做有為政府,提供公共產品、關鍵共性技術研發,給創新者補貼?,F在的政策在這方面不足,在關鍵共性技術上尤甚
中國的創新已經要從模仿組裝全面轉向自主創新階段,我們跟對手已經越來越接近,沒有什么可模仿的了,所以重構關鍵共性技術研究體系是我們必過之坎,這個坎不邁過去,就難以成為制造業強國。所以說,這十年就是要扎實打基礎,在互聯網熱的背景下進行冷思考
我們要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多方協調,齊心協力,中國制造距離制造強國有多遠,就看我們怎么樣努力。為了走向全世界,中國制造業正式更名為ManufacturinginChina,因為這才反映了未來中國制造的內涵